年關將近,C919大型客機生產一線仍熱火朝天。外場保障、后續架次推進、01架靜力機改裝、寬體客機試驗件裝配、復材機翼攻關……型號“多線并進”,上飛人仍在奮斗。
“忙完前一陣子幾個改裝,最近飛機又進入相關試驗了?!痹贑919大型客機外場試驗隊制造中隊負責調度工作,冒志杰表示前段時間閻良外場的工作真是忙碌異常。在C919大型客機101架機完成一系列試驗試飛后,進入到了機上改裝階段。
為支援外場,C919事業部派出了9位得力干將,加入到制造中隊隊伍中,又陸續派出短期支援34人次,如孟祺菁、傅偉、朱鋒等型號骨干帶領著組員奮戰在改裝一線。異地的工作,并不比上海輕松,8點上班、18點下班,遇到緊急狀態熬個夜,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周末和節假日,但他們已經習慣。
C919事業部全年保首飛、戰轉場,38個班組、8大工位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總有那么一群人無論身處何方,總還在蹲點守候,響應落實現場提出的各類問題處理。計劃調度室室主任韓德權形容道:“研制批的飛機在初期制造過程中突發任務多、新增任務多、緊急任務多,調人、調任務,一個工作的安排需要同時分幾條線來均衡規劃?!?/div>
而對于后續的103、104兩架機,也分別在進行著相應的結構對接、系統填充及部段裝配工作,“有零件來了、條件滿足了就干”,成為現場操作人員的共識。刮風、下雪,遇上大任務,依然不退縮,2017年C919兩架機研制成果頗豐,2018年現場將再接再厲。
01架靜力機試驗改裝篇:一大早坐上接駁車前往623所開展試驗攻堅
一早到C01大客總裝廠房,換好工作服,按當日工作計劃,對著工藝文件,細致地打包好自己的工具箱。大約15分鐘后,坐上一輛銀灰色短駁車,進入一旁的623所……不少C919事業部職工就這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們需要配合623所的科研人員完成各項強度試驗。
適航目擊檢查項多、任務重,調度員劉軒為大家協調資源,合理分配工作、均衡工作強度;靜力機需要實時按飛行試驗機的設計要求更新進行各項改裝,陳耀忠、張景瑞、雒學峰、胡德右4人25天完成KINK(機翼內襟翼、外襟翼)艙改裝,實現零FRR(故障拒收報告)的好成績;老師傅方朝春帶領著4名青年職工沖鋒在前,在部分部件可能與工裝干涉的不利條件下,群策群力想出妙招,完成支撐假件安裝,固定相關舵面,保證了襟翼巡航狀態零卡位,補充驗證試驗順利進行。
寬體客機試驗件裝配篇:7×12小時工作,只要型號有需要,我們就在
在C02大客部裝廠房的東北角,一支名為“C(7,4)”的生產團隊正推進著寬體客機的試驗件制造工作。由工位管理室室主任于波負責人手調配,生產調度員王振林保障開工條件,這支團隊固定7人,每次按工作需要、節點安排抽取3至4人結對完成單項任務。
遇上緊急任務,7×12小時的工作機制是他們的常態。在之前的一次試驗件交付任務中,團隊24小時連軸轉,2天完成了原本需要5至6天的工作量,產品質量達到檢驗要求,保證了后續驗證試驗。
團隊人數不多,卻個個都具備操作資質,掌握著關鍵技術,并以能吃苦著稱?!爸灰吞栍行枰?,我們就在”他們經常這么說。一本工藝文件、一套操作設備,說干就干,為了所有選型的試驗件制造,他們在拼搏。
復材機翼科研攻關篇:裝配“新手”也頂“半邊天”
張建平是翼身對接工位工段長,一段時間以來,他和組內的盛軍帶領著一支團隊長期駐扎在C11廠房,奮戰復材機翼裝配攻關。復合材料硬度高、重量輕,但是制造裝配難度較大。這支敢闖敢拼的隊伍在航空制造技術研究所指導下,采用雙相機照相測量,對大孔徑深夾層厚度的復材進行制孔加工,擔負起開路先鋒的角色。
“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勇于創新”幾乎成了他們身上的符號和標簽,而這支團隊內有近一半人卻是裝配“新手”,在項目現場實操的推動下,已經迅速成長,在型號研制過程中發揮著生力軍的重要作用。
MD-82、“運十”拆裝篇:在寒風中用手指摸出上萬顆鉚釘的位置
在那次深夜大遷徙后,那架在大場生活了30年的“老上?!薄斑\十”飛機又一次提高了知名度,不少人以為那天就是“搬家”的結束,但在浦東基地,這架飛機和MD-82的后續裝配工作仍然在繼續。
在凌冽的寒風中工作,工作之初沒有原始設計圖紙,十幾名操作人員就現場判斷,用凍得發紫的手指來摸,找到上萬顆鉚釘的確切位置,沒有老式環槽釘的專業拆卸工具,老師傅就帶新人利用改制的工具鉆制,進行著一場體力的拉鋸戰。
機翼系統組的熊菲憑借多年系統件安裝的工作經驗,撥開飛機內飾,探尋出管路等拆裝技巧,確保了飛機重新組裝后的質量。厚厚的漆層下,塵封多年的老式飛機裝配件得以重見天日……數月后,兩架代表中國航空制造業歷史的飛機定將重新完整地展現在大家眼前。
把飄揚的旗幟插到型號研制的每一處,把滿腔的熱血傾注到飛機的每個零部件里,在型號攻堅戰里出實拳、亮狠招,上飛人在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