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777是一款中遠程雙引擎寬體客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雙引擎寬體客機,三級艙布置的載客量由283人至368人。在制造過程中,為了得到客戶更多的意見,波音公司開展了“Working Together”計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0年10月29日正式啟動研制計劃,1994年6月12日第1架波音777首次試飛,1995年4月19日獲得歐洲聯合適航證和美國聯邦航空局型號合格證,1995年5月17日首架交付用戶美國聯合航空,飛機具有座艙布局靈活、航程范圍大和不同型號能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的特點。
在民機制造全球化和風險合作模式逐漸加強的趨勢下,波音的全球供應鏈一直是航空公司最關心的問題。如何加強對供應商的管理,增加對風險的把控能力,在風險與效益間取得平衡,是贏得市場認可的關鍵。而能夠成為777項目的供應商,被視為航空制造企業的一種榮譽。
順利簽訂波音777背鰭項目合同
一直以來,上飛公司轉包生產項目致力于通過承接更多的工作包,發展自身業務,提高項目盈利能力。波音787著陸燈整流罩、空客A320貨艙門門框、波音737MAX水平安定面、波音737-NG水平安定面,這些都已成為轉包生產項目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中,在737-NG水平安定面項目上,上飛公司與波音公司有著長期愉快的合作,曾獲得波音公司“全球最佳供應商”、亞洲唯一“銀牌供應商”稱號。2012年底,上飛公司與波音公司就737-NG水平安定面開展新一輪合同談判。談判階段,上飛公司希望借此契機開展更多的合作,波音公司也表達了拓寬彼此合作空間的意愿。此時,恰逢波音777背鰭項目的原土耳其供應商合同到期,波音公司便將上飛公司列為777背鰭項目的潛在供應商之一。
承接新的項目,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互惠互利是最終目的,價格在其中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準確評估自身能力,給出一個合理的報價,上飛公司要求波音公司提供相關圖紙。2013年初,上飛公司收到波音公司發放的相關數據圖紙,并立即開展技術能力分析。通過數據測量評估生產車間的產能,并分析經濟效益和利潤,與波音公司開展合同談判,對具體條款逐一交流,以期獲取最大利益。
由于前期能力評估到位,與波音公司的目標價相對一致,加之此前雙方良好的合作關系,談判進展得十分順利。經過雙方共同努力,2014年6月18日,上飛公司與波音公司簽訂了777背鰭項目合同。這是上飛公司和波音公司合作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工程圖紙,從二維到三維的轉換
隨著777背鰭項目合同的正式簽訂,上飛公司與波音公司在777項目上的合作,正式步入研制階段。2014年8月,該項目的研制工作正式啟動。經過幾個項目的合作,積累了成功經驗的上飛公司對于777背鰭項目研制的過程有非常好的把控,從技術分析到原材料采購,再到零件工裝設計制造、裝配工裝設計制造、裝配交付等流程了然于胸。
波音777項目的工程圖紙繪制于上世紀80、90年代,當初的設計圖紙是以模擬量為主的二維圖紙,可以識別相關圖紙的老師傅們都年逾古稀,早已離開了工作崗位。另一方面,在當今社會,數字化技術高度普及,上飛公司采用最新的三維數字化預裝配,在計算機上進行零件造型和裝配的過程, 利用關系數據庫進行工裝對工裝、工裝對零件的協調。數字化預裝配的成功依賴于對零件設計數字化模型的彼此共享。圖紙理解上的差異給零件工裝的設計制造及零件的生產造成了很多困擾。如何讓二維圖紙與三維數據一一對應也成為困擾上飛公司的難題。
同時,為了幫助上飛公司理解二維圖紙內容,波音公司提供了供參考的CATIA V4的三維圖紙。問題再次產生,上飛公司采用最新的CATIA V5技術,三維數模以360度無死角的完美方式呈現,清晰、準確是V5的特點。而V4的數模并非完全的三維立體,部分還是依靠點線的形式。為了將所有數據準確轉換為三維立體數模,上飛公司相關人員求助于波音公司。波音公司給出了兩個方案:一是將圖紙返回美國的波音總部,交由專人修改完善,按照波音公司的相關流程,預計完成時間為半年;二是由上飛公司自行轉換,波音人員驗證后進行簽批。為確保在與波音公司約定的項目周期(一年)內順利完成,上飛公司決定采取方案二,并要求波音公司安排專業人員給予培訓和指導。對于上飛公司的契約精神,波音公司高度贊賞,并認可了上飛公司的需求。
一周后,來自波音總部的專家為相關工藝、設計、質保人員開展培訓,為期兩周。從二維到三維數模轉換工藝操作復雜,在工藝開始、進行和結束時均需完成多項工藝前準備工作、工藝控制實驗、操作和質量檢驗。培訓專家對原理、程序設置、工裝要求和人員要求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解,理清了轉換工藝各個執行步驟和相關注意事項,并對在圖紙理解上所遇到的困惑進行一一解答。
參訓人員通過本次培訓,對圖紙中的不解之處豁然開朗,對轉換的理解也愈加深刻,為此后兩個月完成圖紙轉換,并為通過波音工藝認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工裝設計制造,成功前的一波三折
作為最新的檢驗設備,三坐標激光跟蹤儀提升了檢驗精度,對工裝設計和制造能力的要求有了大幅的提高。波音公司要求運用最新的檢驗手段驗收777背鰭,這對工裝設計及出圖規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致工裝的設計與制造成為波音777背鰭項目研制過程中的另一大難題。
波音777采用圓形機身設計,這就要求零件工裝設計制造為馬鞍型,直接導致蒙皮工裝移動變形難以控制。此外,該工裝要求為鏡面蒙皮,成型后不能進行后期整形,這給工裝的設計制造加大了難度。工藝人員每天盯在現場,與工人師傅討論調整設計參數,根據現場情況改良工裝。通過肉眼觀察材料流動變形情況,配以輔助設計軟件進行模擬,模擬成功后再在現場不斷嘗試,改進工序、工藝和變形時間。經過三個月的反復嘗試,零件工裝最終達到了預期效果。
除了零件工裝,裝配工裝設計和制造也比預期的復雜。25個零件尺寸小,導致工裝開放性差,加之氣動外形為斜面,對于裝配工裝也提高了難度。一般而言,在平面上進行調資只需要關注橫豎兩個變量,也就是數學上的XY軸,而斜面的變形還要加上角度、干涉情況等變量,一絲一毫的變化,都會導致零件無法準確安裝。通過連續兩周的反復調試,裝配工裝最終通過波音公司驗收。
波音777背鰭項目的研制過程可謂一波三折。零件工裝、裝配工裝完成后,在零件裝配時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波音公司駐廠人員發現,波音提供的圖紙不符合波音自身的檢驗要求:定位面不能定位在虛擬面上,必須定位于零件上。這一突發狀況導致上飛公司要重新評估此前的零件工裝和裝配工裝。所幸,零件工裝在公差范圍內,只需將裝配工裝重新定位制造。為了保住節點,上飛公司在波音公司更改圖紙的時候,與相關人員取得聯系,了解更改內容,在圖紙更新的同時開展并行工程,裝配工裝在圖紙發放后的第二個工作日順利完成制造。
2015年8月31日上午,波音777背鰭開鉚儀式舉行。從技術準備到順利開鉚,僅僅用了12個月的時間,雖然過程曲折,但是在凱飛事業部及各部門共同努力下,波音777背鰭項目進展順利,也得到了波音代表的認可。
根據項目計劃,9月和10月,上飛公司分別完成了2架份和3架份的波音777背鰭,并且通過了波音公司的驗收。下一階段,上飛公司將進一步優化工藝,提高效率,促使項目效益最大化。